【Pay it forward,不求回報,讓愛傳開去】

Pay it forward 是2000年播映的電影,改編自Catherine Ryan Hyde的同名小說。當中的Trevor McKinney是住在拉斯維加斯的11歲男孩,他媽媽是酗酒康復者,每天打兩份工維持生活,兩母子生活困苦。

有一天,Trevor遇上一名老師(名叫:Eugene Simonet),這老師給學生一份功課,他說:「Think of an idea to change our world and put it into action」(想出一個主意,可令世界改變,並付諸實行)。當學生們茫無頭緒時,Trevor卻想到一個主意。

Trevor的主意是:我會對三個人做好事,是一些對方自己所無法做到的事,然後請對方同樣對另外三個人做好事,也同樣該三個人自己無能力做的事。Trevor幫助的第一個人,是一位無家可歸者,他將那人帶到自己家,提供住宿,讓他洗澡,並給他少許金錢,讓他可出外找工作。Trevor幫助的第二個人是他媽媽,他撮合他媽媽和他老師Eugene,過程中有很多波折。Trevor幫助的第三個人是他的一位弱小的同學,這同學經常被其他同學欺凌。

Trevor幫助了流浪漢,流浪漢幫助了Trevor的媽媽;媽媽感受到兒子的苦心,不但戒掉了多年的酗酒,還與流離浪盪的外婆和好。外婆又幫助了一個小流氓躲避警察的追捕。小流氓則在急診室等候時將優先醫病的權利讓給罹患氣喘病的小女孩。小女孩富有的律師爸爸在路上遇到落魄的記者,將名貴汽車送出幫助他。落魄記者終於循線索找到Trevor,於是報導了這個《讓愛傳開去》(Pay it forward)的感人故事。後來Trevor為幫助其被欺負的同學而不幸被一個不良少年失手刺死。透過新聞報導,大家才知道這《讓愛傳開去》(Pay it forward)在短短4個月內已傳遍美國東西岸,Trevor家門前擺滿鮮花,各地趕來的人車大排長龍,蠟燭、燈火、車燈照亮大地,Trevor的生命燃亮了別人的生命。

數學家Dr.Watts與Dr.Strogatz在1998年所提出的「小世界」理論,提到了我們人類歷史的主觀規律,所以事件發生看似偶然,但在歷史事件中卻必定找得出其相互的關連性,可能隱藏了,但必然有其互相牽涉如網絡般的客觀規律。

再早前,在1967年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Dr. Stanley Milgram就曾提出了「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世界上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之間,只隔了六級分離關係。2002年,哥倫比亞大學的Peter Sheridon Dodds等人利用互聯網再度精確地驗證了Milgram的理論。他們招募了166個國家6萬多人來進行研究。參與者被指派要把一封郵件寄到十八個目標之中的一個人的電子郵箱。這十八個目標與參與者毫無關係,他們可能是美國教授、澳洲的警察或挪威的獸醫。參與者首先將電子郵件寄給一個最可能接近目標的朋友,然後這個朋友再將電子郵件轉寄給他的最可能接近目標的朋友,以此類推,直到最後到達目標爲止。這個實驗得出了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之間的關係鏈的長度中值爲六人的結論。(內容參考Dr.Mark Buchanan的NEXUS)。

這套電影《讓愛傳開去》(Pay it forward)提倡人「隨手行善」(Random Acts of Kindness),是一位女作家Anne Herbert所提出。「隨手行善」起初的影響力不大,直至十年後一位小學老師的妻子在市場的一幅牆上見到這句話,抄寫下來,回家與他分享後,他轉而將這句話貼上學校壁報,恰巧其中一名學生的母親是San Francisco Chronicle專欄作家,她在專欄裏報導了這句話及倡導者Anne Herbert,後來被節錄在《讀者文摘》,引來大眾的主意。其後,1993年,出版社Conari收集多個「隨手行善」的小故事並出版書籍,獲廣大傳媒報導,地區性的「隨手行善日」漸漸於各區被正式推動,更在1995年2月,定立了「隨手行善日」,成為美國全國性的紀念日。

Pay it forward, 不求回報,讓愛傳開去。

我們希望透過我們舉辦的課程,讓愛傳開去。

當你有能力時,就去學習吧,讓更多處於情緒困境的人可以獲得你的幫助。當他們得到你的幫助時,他們就可以幫助其他人。

Pay it forward, 不求回報,讓愛傳開去。

我們也十分歡迎公司及各大機構 邀請合作,舉辦培訓課程。
請聯絡:frank_easymind@yahoo.com.hk

**歡迎瀏覽我們的網頁,如希望日後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課程優惠及文章,請於本頁底部填寫你的姓名及電郵,按“Subscribe” 訂閱,以便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最新信息。**